近日,多档明星真人秀节目在非洲取景拍摄,网红博主频频晒出与角马迁徙、撒哈拉沙漠星空合影的打卡照引发流量热潮,非洲游热度持续升温。
然而这片神秘大陆不仅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也是疟疾、黄热病、埃博拉等传染病的天然温床,考验着各位旅行者的防护能力。目前非洲正处于雨季(6-10月),蚊虫密度高,疟疾、登革热和黄热病等蚊媒传染病处于高发季节,尤其疟疾病例占全球的95%。
此外,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感染风险同样不可忽视,果蝠、猴子、猩猩等动物可能携带高致死率的埃博拉或马尔堡病毒,还要小心经鼠类排泄物传播的拉沙热。消化道疾病也因卫生条件薄弱而高发,非洲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旅行者腹泻发病率普遍在20%-60%之间,主要由饮用污染水源、食用污染生冷食物(如沙拉、街头小吃)或未削皮水果引起,严重可引发重症脱水。
如何在拥抱自然奇迹的同时守住健康防线?浙江省疾控中心奉上一份从出发到归国的全流程科学防护指南。
提前1个月启动疫苗防护
前往有黄热病传播风险的国家,需提前10天接种并获取WHO认可的《国际疫苗接种或预防证明书》,即“小黄本”,自接种之日起10年内有效。要注意,若旅行者途经黄热病高风险国家超过12小时,即使目的地未强制要求,部分国家仍可能要求提供接种证明。
豁免人群:9个月以下婴儿;60岁以上老人(一般不推荐接种,需结合体检报告判断);孕妇、免疫功能缺陷者可申请豁免,但需携带医院证明;注意鸡蛋过敏者禁接种!(疫苗含卵清蛋白)。
其他可能需要接种的疫苗:甲肝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伤寒疫苗、狂犬疫苗(计划接触动物者);流脑疫苗(12月-次年6月的旱季赴“流脑带”)等。
建议通过咨询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来获取目的地或途经点的强制疫苗要求或推荐接种疫苗。
抗疟、驱蚊、肠胃病药物储备
抗疟药物:可提前至医院或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配备疟疾快速检测试纸(RDT)和疟疾治疗药物,以防因试剂或药品短缺延误治疗,但切勿自行用药,出现症状后应立即就医。
防蚊虫与叮咬处理:避蚊胺驱蚊剂(DEET≥20%)、清凉油/风油精(止痒消炎)、抗生素药膏(防感染)。
肠胃疾病药物:蒙脱石散(物理止泻)、诺氟沙星(抗菌)、口服补液盐(防脱水)、助消化药物(应对饮食不适)。
此外,建议带上体温计以及日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烧、止痛、消毒包扎、抗过敏药物,以备不时之需。电话预存出行前建议提前记录目的地国使馆及居住地附近医院电话,遭遇重大紧急情况时也可第一时间拨打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热线(24小时)+86-10-12308,向祖国寻求领事保护与协助。
选物理防蚊屏障酒店
刷牙用瓶装水
旅行途中,记住这些细节,多方位阻断病原体。
防蚊绝对优先,建议穿浅色长裤长袜,裸露皮肤每4-6小时补涂驱蚊剂。住宿选择有纱窗纱门的酒店,睡前检查蚊帐密封性。
其次,注意饮食安全。避免生蔬菜、未削皮水果、街头冷饮,贝类必须深度烹煮。仅饮用瓶装水或煮沸水,刷牙也用瓶装水。
游玩时,远离灵长类动物、啮齿动物和蝙蝠洞穴,避免接触活禽和野生动物制品。避免在河湖中游泳(防血吸虫),远离鼠类密集区域(防拉沙热)。
每日监测体温,关注发热、皮疹/疱疹、关节痛/肌肉痛、腹泻等信号。在非洲当地出现发热立即就医,勿自行服用退热药掩盖症状。
归国持续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皮疹/疱疹、关节痛/肌肉痛、腹泻等症状,立即向海关申报旅行史,接受快速筛查。归国后21天内每日测温,并关注以上重点症状;尤其疟疾潜伏期可达数月,半年内突发高热均需排查。
省疾控提醒,归国后出现症状就医时,千万不要隐瞒旅行史,否则不仅威胁个人生命,还会危及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