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头条专讯:东南亚各国银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诈骗危机。最新报告显示,诈骗集团不再以盗刷为主,而是诱导受害人“自愿转账”,并利用人头账户转移资金,形成“骗钱—洗钱—出境”完整链条。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诈骗金额连年暴增,仅新加坡2024年损失就达46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Telegram、Facebook等社交平台也被点名为诈骗重灾区,而银行系统反应迟缓、信息割裂,成了防线最大短板。
全球数据公司 FICO 在6月的“亚太反诈骗论坛”中指出,目前亚太银行遭遇的最大金融风险已从传统的盗刷、账户劫持,转向更隐蔽的“授权转账诈骗”。
所谓“授权转账型诈骗”,是指诈骗分子通过冒充执法机关、发布高薪招聘、虚构投资项目等方式,骗取用户信任,让受害人亲自将钱转入人头账户。这类行为绕过了银行的风控系统,令诈骗活动更加难以追踪和拦截。
这类诈骗不但技术升级快,区域扩散速度也惊人:
在新加坡,2024年诈骗金额达到8.6亿新元(约合人民币46亿元),同比增长70%;
泰国的诈骗总金额高达600亿泰铢;
马来西亚诈骗损失累计达540亿令吉,约占全国GDP的3%;
菲律宾和印尼也呈高发趋势,诈骗案件已占网络犯罪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不少受害者和嫌疑人是华人或讲华语群体。
FICO指出,诈骗团伙最常利用的传播平台是社交媒体。超52%的银行高管认为,Facebook、Telegram、WhatsApp、TikTok 等平台已成诈骗主战场。犯罪分子通过:
1. 发布“境外高薪客服”岗位,诱导点击链接
2. 利用短视频宣传虚假投资项目
3. 冒充警方或银行客服,以“调查”为由诱导转账
4. 用高额佣金鼓动年轻人“出租银行账户”
以泰国为例,警方2024年关闭超过20万个涉诈人头账户;新加坡则已立法打击账户买卖行为,赋予银行“实时封锁”权限。
报告还指出,银行内部同样问题频出:
46%的银行高管承认自身存在“信息孤岛”,各业务部门数据不互通;
28%的银行缺乏客户行为画像系统;
13%机构与外部数据方缺乏实时对接,严重制约风险响应速度。
FICO亚太区总经理 Dattu Kompella 表示,若银行无法尽快打破内部壁垒、升级反诈系统,将彻底失去与诈骗集团之间的攻防节奏。
随着技术发展和监管滞后,东南亚已逐步演变为全球诈骗活动的温床。诈骗手法越来越多变,人头账户泛滥成灾,而银行风控滞后、社交平台失控,使这场金融安全战愈发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