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李天阳】中国远征军在云南的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后腾冲人民为了纪念牺牲的远征军将士,建立了以国殇墓园、198师纪念塔、来凤山抗战遗址等为代表的纪念地。腾冲博物馆馆藏的司城禁钟作为滇西抗战的“亲历者”,昭示着人们:铭记历史,警钟长鸣,珍爱和平。
血与火的记忆
司城禁钟是明景泰元年(1450年)为纪念修筑腾冲石城的功绩铸造而成,口径140厘米、高165厘米、重1820千克。这口青铜大钟承载着明代筑城固边的历史记忆,更在近代抗战的血与火中,以弹痕累累的躯体,寄托着中国军民守护家国的精神力量。
1942年5月10日,日军铁蹄踏入滇西,怒江以西国土沦陷,滇缅公路这条中国抗战后方唯一国际通道被截断,腾冲陷落。而后两年多时间,日军在腾冲石城内修筑大量防御工事,将司城禁钟用作防御掩体,在钟的腰下凿开一个直径6厘米的圆口作为射击孔。
1944年7月底至9月中旬,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在美国盟军的支持下,向困守腾冲的残敌发起反攻,这场血战足足持续了47天,成为滇西抗战中最惨烈的城市争夺战。日军士兵藏身于大钟腹内,从射击孔不断向远征军士兵射击。远征军遂对钟体发起猛烈攻击,最终将藏身大钟内的日军活活震死。在围攻该钟的战斗中,远征军伤亡了数十人。
1944年9月14日,远征军收复腾冲城。新中国成立后,该钟由腾冲县文物管理所收藏保护,并在腾冲博物馆展示。
有力策应世界反法西斯战场
中国远征军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力量,其核心作用在于守护滇缅公路这条“生命线”。1942年起,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不仅粉碎了日军切断中国与盟国物资运输通道的企图,更牵制了东南亚战场的大量日军兵力,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重要支撑。中国远征军滇缅作战以牺牲十余万将士的代价重新打通战略通道,有力策应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这深刻揭示了世界命运与共的珍贵价值。
在战略协同上,中国远征军与英军、美军明确分工,英军负责缅甸南部防御,中国远征军主攻滇西及缅甸北部,美军则提供空中支援与装备训练,形成三方联动的防御与反攻体系。在战术协作上,美军派出“飞虎队”为中国远征军护航,协助打通中印公路;中英军队在仁安羌战役等战斗中相互支援,实现了多军种、多国部队的协同作战。
三个重要精神遗产
中国远征军的精神可概括为三点:一是“家国至上”的爱国精神,数万将士远赴异国,为守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浴血奋战,展现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二是“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面对恶劣环境与装备差距,中国远征军将士以血肉之躯坚守阵地,在腾冲反攻战等硬仗中诠释不屈的战斗意志;三是“世界大同”的担当精神,中国远征军参与国际反法西斯作战,践行了人类共同抗击侵略的正义使命。
如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环境,在新征程上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我们应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应有贡献,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书写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