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玄奘取经在这里驻锡、古代几大文明在这里交汇交融——游“中国最早石窟”,品“丝路龟兹乐舞”(边城见闻)
2025-9-8 09:44
环球报
365

克孜尔石窟及石窟前的鸠摩罗什铜像。

侯 伟摄

《杏花之约·丝路龟兹》演员与外国留学生互动。

库车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记者(中)在库车大馕城景区采访《杏花之约·丝路龟兹》演员。

吕 娜摄

图片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厅

审图号为新S(2025)040号

《杏花之约·丝路龟兹》歌舞艺术剧正在库车大馕城上演。

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鸠摩罗什与玄奘都曾在此讲经的苏巴什佛寺遗址。

郭建将摄

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库车市,迟至公元18世纪,才有了“库车”这一名字。此前千百年中的古称“龟兹”,更为人们所熟知。最早见于《汉书》的“龟兹”,因过于古老而准确含义存疑,但通常认为源于“要道”“城市”等意。

古龟兹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冲,是丝绸之路北道的必经之地。当年玄奘取经就由此西行。古代中国、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等几大文明在此交汇交融,淬炼出独特的龟兹文化。从今库车西行约70公里,有我国现存石窟中开凿时间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佛教石窟群“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优美的壁画,展现了龟兹古国独特的佛教艺术,记录了玄奘所记“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的龟兹乐舞,也记录下商旅往来的交流盛景。

如今,这里不仅有龟兹故城遗址,还有特色龟兹小巷。以龟兹文化为特色的石窟艺术和龟兹乐舞,吸引东西方学者共同研究;“丝路文化探秘游”“龟兹乐舞体验游”等特色线路,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沉睡千年的龟兹文化活了起来,担负起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新使命。

从鸠摩罗什到玄奘——

听“子母河”畔的历史回响

龟兹多元文化交流的历史长卷中,唐代高僧玄奘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元628年,玄奘西行抵达龟兹,在苏巴什佛寺开坛讲经60余天。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这样描写苏巴什佛寺:“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随称。佛像庄饰,殆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励。”或许是因他在此流连日久,才衍生出受阻“女儿国”的传说故事。

今天,这一位于库车市城北的佛寺虽历经风霜,但东西两寺隔库车河相望的格局,依然清晰可辨。库车河也被当地人称为“子母河”,就是小说中谁喝了河水都会怀孕的河。这条孕育了《西游记》“女儿国”故事的河流,见证了佛寺的千年变迁。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巴什佛寺遗址是其中一处遗址点。

“不少来自日本、希腊、巴基斯坦等国的游客,都会被苏巴什佛寺的历史以及玄奘在此开坛讲经的故事深深吸引。”苏巴什佛寺遗址讲解员齐曼古丽说。

苏巴什佛寺遗址游客中心入口处,有一座上面镌刻着“大千世界”“天花乱坠”“解脱”等词语的石碑。这是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高僧鸠摩罗什在译经时创造的新词。鸠摩罗什于公元344年出生于龟兹,也曾在苏巴什佛寺讲经。后来他辗转来到长安,在将佛经译为汉语时,把诸如“一尘不染”“心田”“意识”“智慧”“未来”等大量词汇融入中文日常表达,丰富了中文词汇宝库,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

在这一佛寺遗址,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丝绸和毛织品残片,东汉至唐的中原铜钱、波斯银币、琉璃器物等,不少都已在龟兹博物馆展出。“博物馆藏品展现了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埃及中东通讯社阿拉伯新闻部主任穆罕默德·穆萨在参观后表示。他注意到一些展品与埃及文物在装饰和图案上有相似性,“这些共通的艺术元素,是古丝绸之路上文明互鉴的生动见证。”

从“苏幕遮”到石窟壁画——

龟兹乐舞架起文明交流之桥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悠扬的龟兹乐声传来,大型沉浸式歌舞艺术剧《杏花之约·丝路龟兹》,在库车大馕城上演。舞蹈演员踩着激昂的鼓点旋转、跳跃,带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穿越千年,饱览龟兹城邦的繁华盛景。

在龟兹文化中,龟兹乐舞是一张耀眼名片,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苏幕遮”这一后世著名词牌,曲调源于龟兹乐舞。1903年,苏巴什佛寺遗址曾出土一件舍利盒。半个世纪后,盒身一周隐藏的由21人组成的乐舞图彩绘,被认定为古代龟兹地区著名歌舞戏“乞寒胡戏”也就是“苏幕遮”的真实记录。

“龟兹乐舞的手势和旋转技巧独具特色,巧妙融合了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舞蹈元素,旋律与中亚地区的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库车文旅集团演艺团团长尼牙孜·艾力说。他连续3年参演《杏花之约·丝路龟兹》,演出结束时常有中亚国家观众登台共舞。

“苏幕遮”中使用的箜篌等乐器,也可以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找到。这一石窟始凿于公元3世纪末。行走于断崖之上的石窟群中,精美绝伦却留有残缺之憾的壁画令人动容。箜篌、阮咸、筚篥、曲颈琵琶,菱格纹、忍冬纹、联珠纹……壁画中的众多乐器和丰富多样的纹饰等,留下多元文化交流的痕迹。昔日,这里是丝路商旅驻足之地;如今,龟兹文化吸引着各国学者前来考察交流。

2024年10月,“丝路文明交流互鉴与龟兹历史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龟兹学年会”在库车举行。中国、俄罗斯、美国、德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13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龟兹石窟和佛寺遗址考古”“龟兹文化研究”等议题,集中展示龟兹学研究、保护和传承的最新成果。

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原馆长鲁克斯曾多次到访克孜尔石窟,他展示了有关克孜尔石窟艺术与柏林博物馆历史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介绍,德国洪堡论坛博物馆专门设立了新疆克孜尔古代艺术专题展厅,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龟兹文化。

从凌山古道到跨境口岸——

别迭里山口见证丝路新篇章

当年,辞别龟兹的玄奘,翻越阿克苏西部海拔4200多米的别迭里山口,继续西行取经。

《大唐西域记》称别迭里山口为“凌山”。这座横亘在今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边境的天山南脉东段山口,在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风化的砾石在烈日下泛着白光,稀疏的植被更添几分苍凉。如今,开放与求索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得到延续。2024年9月,距离乌什县140公里的别迭里公路口岸临时开放通关,这是该口岸时隔数十年再次开放。阿克苏地区政协工委党组书记、副主任常玉轩率团前往吉尔吉斯斯坦,参加第七届丝绸之路国家商品展。据他介绍,当时还有30名自驾游爱好者通过别迭里口岸,赴吉尔吉斯斯坦旅游。

“在吉尔吉斯斯坦,我邂逅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英雄史诗《玛纳斯》。”忆及那次经历,常玉轩感慨万千,“让我倍感亲切的是,在阿克苏的乡村院落里,柯尔克孜族乡亲闲暇时也会围坐在一起,怀抱库姆孜琴,弹唱《玛纳斯》。熟悉的旋律、相似的唱腔,传达着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

2024年10月,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区代表团回访阿克苏,考察了阿克苏地区的自然风光、城市建设、特色产业和文化遗产。今年5月,他们又应邀参加在库车召开的新疆旅游发展大会。“阿克苏的壮美景色、优质的特色农产品以及龟兹文化的独特魅力等,让代表团印象格外深刻。”常玉轩说,“参观龟兹魏晋遗址博物馆等文化地标后,他们对阿克苏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赞叹不已。”

阿克苏创新打造“体育+文化”“商贸+文化”的跨界交往模式。去年以来,中国环塔国际拉力赛吸引中亚、东南亚等国的赛车手驰骋戈壁;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的自驾旅行团深入天山腹地,体验民俗文化;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商务团与本地企业洽谈并达成合作。阿克苏地区也组织企业赴中亚国家参加会展,让阿克苏的农副产品、生活类用品等走向国际市场。

“从阿克苏市区到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飞机仍是主要交通方式。我们期待别迭里口岸实现常态化开放,为中吉两国在经贸、文旅等领域的合作开启新篇章。”常玉轩说。

(吕娜参与采写)

链接·新疆阿克苏

阿克苏地区位于新疆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西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两国接壤,边境线长263.8公里。位于阿克苏乌什县境内的别迭里公路口岸,于去年9月临时开放通关。

近年来,阿克苏地区聚焦打造全疆一站式旅游示范区和龟兹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召开龟兹文化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举办“多浪·龟兹”文化旅游节,启动克孜尔石窟群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推出《非遗之美》《杏花之约·丝路龟兹》《印鉴西域·丝路华彰》等一批文艺作品。阿克苏地区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接待能力,推出多元化文旅产品,不断提升龟兹文化、天山风光等核心旅游资源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