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阿尔及利亚特派记者 郝瑞敏】编者的话:“当下的中东局势,正迫使阿拉伯国家重新思考集体安全的可能性,建立军事联盟不再是遥远的设想,而是迫在眉睫的需求。”在以色列9月9日突然袭击卡塔尔首都多哈后,阿拉伯新闻网发表题为《海湾国家、阿拉伯国家、伊斯兰国家团结如今已成为战略需要》的评论文章这样说道。在袭击后于多哈举行的阿拉伯—伊斯兰紧急峰会上,与会各国就建立阿拉伯军事联盟展开了热议,这被多家国际媒体认为是“该地区几十年来最严肃的一次推动地区军事一体化的举措”。这场峰会似乎向国际社会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已准备好共同应对威胁。那么,这场牵动中东格局的讨论,究竟能否让曾经屡次碰壁的阿拉伯军事联盟从构想走向现实呢?
埃及提出“阿拉伯版北约”构想
作为阿拉伯世界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埃及在9月14日至15日的阿拉伯—伊斯兰紧急峰会上率先抛出重磅提议。埃及总统塞西在发言中明确表示,应建立一个总部位于开罗、覆盖阿拉伯国家的集体防御机制。据黎巴嫩《消息报》报道,该联盟初步设想涵盖陆、海、空多军种,兵力拟从各成员国现役部队中抽调,指挥官职位由阿拉伯国家联盟成员国轮流担任,同时设立秘书长负责日常协调事务。一些西方媒体将这种机制形容为“阿拉伯版北约”。埃及参议员哈姆扎称:“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举措,只有建立统一的军事联盟,才能形成足够的威慑力。”
埃及的这一提议得到了伊拉克、约旦、摩洛哥等国的初步支持。据伊拉克通讯社报道,伊拉克总理苏达尼表示,以色列针对卡塔尔的行动明显违反了国际法,他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伊斯兰政治、安全和经济联盟来对抗以色列”。
9月17日,巴基斯坦与沙特签署了共同战略防御协议。虽然巴沙两国有着长期稳定的军事合作关系,但涉核议题无论在安全还是外交上都极为敏感,所以此举尤其引发舆论关注。据阿拉伯媒体报道,作为唯一公开拥有核武器的伊斯兰国家,巴基斯坦的核力量是其重要战略资产。巴基斯坦国防部长表示,如果沙特需要,巴基斯坦的核计划“将可提供”给沙特。沙特媒体称赞这份协议是“威慑保护伞”,它不仅允许两国“毫无例外地”动用“全部军事能力”,本质上还是“对伊斯兰和阿拉伯世界安全诉求的回应”。不过,一位沙特官员在接受英国路透社采访时表示,这是一项“涵盖所有军事手段的全面防御协议”,“并非针对特定国家或特定事件”。
卡塔尔《半岛报》评论认为,以色列对卡塔尔的侵略“是对阿拉伯国家保护其成员、维护统一能力的直接考验”。卡塔尔呼吁阿拉伯国家采取“切实而果断的行动”,而非停留在口头表态,提议建立“阿拉伯国家联合防空系统”,聚焦实际安全需求。卡塔尔始终传递“本国并非孤军奋战”的立场,认为“卡塔尔的安全是阿拉伯和伊斯兰安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以色列对自身的侵略视为对整个地区集体安全的挑战,以此呼吁地区国家摒弃分歧,形成“安全共同体”的意识。
事实上,阿拉伯国家联盟曾于1950年签署《阿拉伯联盟国家间联合防御和经济合作条约》,但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助理秘书长扎基在多哈峰会上明确表示“目前条件不利于启动该条约”,且此前已表示过,阿拉伯国家“尚未确定启动该条约的共同敌人”,从官方层面否定当前启动条约的可能性。
集体防御合作面临三大障碍
长期从事中东地缘政治研究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侯宇翔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回顾阿拉伯国家的安全合作历史,类似的联盟机制曾有过几次不成功的尝试,比如在阿盟建立之初的《阿拉伯联盟国家间联合防御和经济合作条约》,以及2015年的“阿拉伯国家联合部队”计划。
沙特《中东报》刊文回顾中东战争时写道:“1948年的阿拉伯联军虽由埃及、叙利亚、黎巴嫩等国军队组成,但缺乏统一指挥,各国军队各自为战,甚至在战略部署上相互掣肘,最终导致战争失利;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阿拉伯国家虽初期取得优势,但后期因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以及阿拉伯国家内部在停火问题上的分歧,未能扩大战果。”这些失败经历是如今阿拉伯军事联盟停留在构想阶段背后的“阴影”。
侯宇翔对记者分析称,结合现实情况来看,这种广泛联盟的达成难度的确很高,比较成功的合作先例是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旗下的“半岛之盾”部队,虽然规模和影响都有限,更像是应对低烈度非传统安全议题的武装警察,但毕竟长期运行且在2011年的巴林骚乱等局部冲突中发挥过实际作用。
“‘半岛之盾’能保护阿拉伯国家免受以色列攻击吗?”伊朗新闻网站ABNA News刊发评论文章称,以色列对多哈的袭击让阿拉伯国家明白,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不一定能缓解安全威胁。在此情况下,“半岛之盾”部队作为阿拉伯国家唯一的正式集体防御工具成为关注焦点。但这支成立于1984年的军队此前从未被部署应对直接的外部威胁,只在维护内部稳定方面有一定效果。
包括《半岛报》、埃及《黎明报》在内的阿拉伯媒体和专家普遍认为,埃及构想的“阿拉伯版北约”具有“象征意义与历史意义”,但实际实施面临三大核心障碍:第一,阿拉伯国家“缺乏政治共识”,各国在重大地区问题上立场不同,削弱统一决策;第二,各国军事经济实力差距大,部分国家不愿承担超出能力的义务,或卷入其他国家的冲突;第三,许多国家与美俄欧签订安全协议或有长期密切的军事合作,在军备、能源、经济、集体行动等方面均受外部因素影响,难以独立行动。
事实上,美国也曾尝试在中东构建所谓“阿拉伯版北约”。埃及《金字塔报》旗下的《国际政治》杂志曾刊文回顾称,2015年,阿盟理事会批准了埃及提出的建立一支“维护和保卫阿拉伯国家安全的阿拉伯联合部队”的愿景。2018年,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美国政府曾希望恢复这一所谓“阿拉伯版北约”的构想,推动组建“中东战略联盟”(MESA),计划联合沙特、阿联酋、巴林等海湾国家,以及埃及、约旦等国,形成针对伊朗的军事同盟。但这一计划最终因阿拉伯国家内部分歧而夭折。
此次阿拉伯国家自主提议建立军事联盟,美国的态度显得颇为微妙。美国白宫发言人在多哈峰会后表示:“美国支持阿拉伯国家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地区安全问题,但反对任何可能加剧地区紧张局势的军事联盟。”这番表态被阿拉伯新闻网解读为“美国既不愿放弃对中东安全的主导权,又担心阿拉伯国家自主联盟会削弱其影响力”。
“注重政治和外交团结”是当前最现实的路径
侯宇翔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遇袭的多哈不仅是卡塔尔首都,更是地区重要枢纽。以色列此次袭击行动虽然带来的实质性军事威胁并不大,但在外交、战略态势以及地区秩序方面却产生较大影响,这足以促使阿拉伯国家重新考虑其安全政策与战略选择。
在侯宇翔看来,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时隔多年重提共同防御有多重含义:首先,这体现了地区集体意识的再度强化;其次,这种较大幅度的政策调整提升了阿拉伯国家的战略自主性,无论是面对美俄等域外大国还是区域内的安全议题,都提升了阿拉伯国家的议价能力;最后,这意味着此轮巴以冲突的影响持续发酵,中东局势或将更加混乱。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称,多哈峰会的最终联合声明中并未提及“具有约束力的军事措施”,但明确了要“注重政治和外交团结”,这是当前最现实的路径。展望未来,《金字塔报》呼吁“建立应对新威胁的阿拉伯联合行动体系”,推动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的立场“从政治声明转向深思熟虑的实际努力”。《半岛报》警示称,“声明要么标志联合行动新阶段,要么沦为空洞堆砌”,强调“团结不再是选择,而是生存必需”。
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侯宇翔表示,阿拉伯国家建立军事联盟难度固然不小,但即便只是建立一个组织相对松散的安全沟通机制,也有利于阿拉伯国家间的互信和协调,有助于中东和国际局势的平稳。阿拉伯国家的安全合作可能更多会以类似“半岛之盾”的小多边、次区域形式呈现,而且仍将需要域外大国,特别是美国的支持。当下,阿拉伯国家基于国际形势和自身需求考虑,正展现出团结独立的外交姿态,力图摆脱旧有霸权干预体系,探索安全合作的新路径。